前两天在门诊遇到一位外地患者前来就诊,8个月前因为小腿胫骨骨折在当地医院做了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术后两次复查X光片很满意。
前两天在门诊遇到一位外地患者前来就诊,8个月前因为小腿胫骨骨折在当地医院做了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术后两次复查X光片很满意。可是在前两天正在行走时突然感到小腿疼痛,赶紧休息,疼痛稍有缓解,第二天再次站立行走时又出现疼痛,于是到医院复查发现钢板断裂,好在骨折断端没有明显移位,当地医院告之需要再次手术。于是,今天来我门诊咨询,第一句话就问:“这么结实的钢板也能断?是不是手术没做好?要不就是钢板质量上的问题。”我将手术后所有影像资料做对比,发现手术做得很好,术后第二个月已经见骨痂生长,可是再往后就没有复查资料了,最新的就是钢板断裂的X光片。我问患者:“这中间半年的时间怎么没有X光片呢?是没带来还是弄丢了?”患者说因为这期间感觉良好就没有复查。听了这话,我心里大概有数了,于是给患者详细讲解钢板断裂的原因。
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所有生产医用耗材厂家资质都经过严格审查,每一个产品在出厂前也要经过层层质量检验,质量一般都没问题。当然也不能绝对化。只能说有质量上的问题的钢板只是极少极少数。现在的内置物合格证和编码都会粘贴在病历里,所以都有据可查。当然如果对质量有疑问可以交给质量检验部门进行质量检测。
当前主流内固定材料都是钛合金,根据放置部位大小,厚薄不一,一般为1-3mm,最厚的也不超过5mm,它虽然结实,也是相对的。在骨折愈合前,骨折断端会存在微动,当然这种微动肉眼可能看不出来,但它确实存在。每次微动都会使钢板产生剪切力。每一块钢板或内固定物都是有寿命的,它的寿命不是用时间来衡量,而是代表能承受的极限负荷,是一个特定的值即剪切力乘以次数,每一次肢体活动都算次数,体重大的人对钢板施加的剪切力也大,更容易断裂。下肢比上肢更容易断裂。有的人虽然体重较轻,也没有负重行走,只是“刻苦”地进行患肢功能锻炼也出现了断裂,是因为每次钢板承受的力量不大,但次数多了,也会断裂,这都是超过了钢板的寿命或称为负荷极限。
如果骨折愈合时还未达到钢板负荷极限,钢板就不会断裂,因为骨折愈合后就不再有微动,钢板也就没有剪切力。但是,如果到达钢板负荷极限时骨折还没有愈合那就会出现钢板断裂。所以说只要骨折始终没有愈合,钢板断裂可能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常见原因包括:术后活动或锻炼不当,又没有定期复查,没有及时作出调整锻炼强度或方法,在骨折愈合前超过了钢板的极限负荷;或者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致内固定物断裂。不一样内固定物强度不同,比如:同样是粉碎性骨折,钢板比髓内钉更容易出现断裂。当然骨折复位情况、内固定物使用技巧(比如钢板工作长度,螺钉分布等)也有一定的影响。反倒是质量上的问题的原因是比较少的。
医生要一直提高手术技巧,选择最合适的内固定物和固定方式;同时向患者认真仔细交待术后需要注意的几点,包括功能锻炼、复查时间、负重时间等。
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功能锻炼,不可急于求成,不可盲目增加运动或锻炼的强度。一定要定期复查,医生会根据复查结果了解患者骨折处的愈合情况、检查患者骨折处的钢板是否失效等,进而提出新的建议或采取对应的解决措施。(很多内固定物断裂患者就是在复查一两次后以为恢复很好,就不再来了复查了,直到钢板断裂或出现异常才出现在医生面前)。
总之只有医患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内固定物断裂的风险,达到顺利康复的目的。